12万平方公里被焚毁,澳洲山火又肆虐了,专家准备“以火攻火”
这个夏天,我们看到了太多惊人的高温天气,世界各地纷纷展示着它们的“热情”。
从美国加州死亡谷的54.4℃,到加拿大的49.6℃,再到意大利的48.8℃和科威特的53.5℃……恐怖的高温告诉我们,温室效应已经达到了令人难以生存的地步。
进入了冬天,我们似乎听不到这样的新闻了。而且由于拉尼娜现象的到来,专家甚至一度提醒我们要防止冷冬到来。进入冬季后,一波又一波的寒潮和暴雪,占据了媒体的主页,让我们忘记了夏季的酷热。
但是别忘了,在这个地球上,还有一个半球正处于夏季,那就是南半球。在北半球“烤熟”了之后,如今轮到南半球“翻面继续烤”了。
澳大利亚最近就经历了这样恐怖的高温,可以说是南半球最热的国家了。在全世界前15个最热的地区中,有13个都在澳大利亚。尤其是在该国西北部,简直热得发烫。
在前几周的时间里,澳大利亚经历了相当多的雨水,有些地区甚至迎来了历史上最潮湿的11月。随着雨水退去,天气放晴,这里也迎来了高温炙烤的天气。
其北领地的第三大城镇凯瑟琳,温度一度达到了42℃;其北部的达尔文,温度也在40℃附近。整个北领地的平均气温在上周达到了39.9℃,这比当地同期历史最高纪录高出了2.8℃!而皮尔巴拉地区的小镇马布尔巴,温度甚至达到了45.6℃!这样的高温天气,对于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来说也是相当巨大的挑战和威胁。
伴随着恐怖高温而来的,不仅有一些夏季的疾病,还有山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澳洲山火季,今年的澳洲山火,更甚于往年……
相信2019-2020年的澳洲大火,大家还有些印象。持续了整整半年的山火季,让澳大利亚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动物失去了生存的家园。在山火灰尘的污染下,当地下起的雨水竟然都是黑色的,再加上大火的背景,和世界末日里的场景简直没两样。
(图片说明:澳洲山火仿佛世界末日)
最严重的还属2011年,当年澳大利亚中部有大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焚毁,比一个日本国还大,或者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近2倍。该国总面积也就只有76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近1/19的面积被焚毁。
而今年,澳大利亚南部草原仅10月和11月就被焚毁了差不多12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
(图片说明:网友制作的澳洲山火艺术图)
我们常说:“水火不相容”,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水和火的关系却超乎想象的密切。比如2011年澳大利亚山火最严重的那年,也和今年一样经历了拉尼娜现象带来的雨水,随后山火也更加难以控制。
刚才我们说,今年11月的澳大利亚可谓是相当潮湿,雨水前所未有地充沛。而这些雨水,恰恰滋养了大量的植物生长。随着雨水停止,它们成为了山火的重要燃料。尤其是在沙漠,水流到哪里,植物就长在哪里,大火也就烧到哪里。
下面这张图是皮尔巴拉的卫星图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干旱地区的火灾路径,看起来就和小溪干涸后留下的地形一样。
(图片说明:皮尔巴拉野火的卫星图像)
那么,除了火灾发生之后的补救之外,人类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提前预防野火呢?还真有,而且可能超出你的想象,那就是“以山火攻山火”。
研究人员发现,早在现代人之前,澳大利亚的土著们就和山火打过交道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科技远不如我们现代人,但对火灾的控制却做得更好,甚至学会了“以毒攻毒”。他们会选择性地放火,引发小面积的火灾。这样的火灾不仅不会大面积蔓延,还会对不同的植被类型进行梳理,从而降低大面积火灾发生的几率。
随着现代文明的出现,澳大利亚土地上的居民在火灾管理方面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火灾也变得越来越剧烈。
(图片说明:10月份时塔纳米沙漠的大火)
导致山火规模变大的另一个因素,是当地动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随着当地哺乳动物和一些植物的减少,火灾也变得更加难以控制。比如今年10月的时候,澳大利亚的塔纳米沙漠就发生了一场火灾。这里曾经是袋鼠的家园,如今残存的袋鼠已经非常少了。而这次大火蔓延的速度也非常惊人,短短几天的时间就烧毁了7000平方公里,比一座上海市面积还大。
尤其是澳大利亚不仅土地广袤,其中干旱地区也非常巨大,并且这些地区无人居住,所以火灾一旦发生就很难被发现。这一来会导致火灾更加难以控制,而且意味着还有很多野火可能根本就没被人发现。
因此,研究人员也建议,为了控制这些发生于沙漠中的野火,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人类回到沙漠,学习土著人“以火攻火”的方式来进行控制。
导致澳洲山火愈演愈烈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天干物燥,就更容易引燃山火,并且难以控制。所以,所谓的“以山火攻山火”,也不过是一些短期的预防措施。想要更大规模地减少山火,尽快遏制全球变暖进程也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说,这些山火不仅仅极大地伤害了当地的野生动物,也给澳洲居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希望澳洲政府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挽救自己国家自然环境和人民福祉上,不要让悲剧一次次地重演,甚至愈演愈烈了。
创作不易,如果觉得文章还可以,就点个赞再走吧。想看更多精彩科普文章,就请关注我,我们下期见~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