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服务器

《说扬州》:澳大利亚教授20年研究,论明清商业之都的沉浮

  寻找包罗万象的扬州

《说扬州》:<a href=澳大利亚教授20年研究,论明清商业之都的沉浮”/>《说扬州:明清商业之都的沉浮》[澳]安东篱 著 李霞 李恭忠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在扬州博物馆的院子里矗立着一座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的纪念碑,他在自己的中国游记中称,自己曾在忽必烈大汗时期当过三年的扬州总督。马可·波罗选择这座中国城市,正好说明在那个时代,扬州城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欧洲人对这座城市的认知。

  欧洲人将扬州构想为中国威尼斯,或许是来源于扬州是座被运河包围和分割的城市,各种河道和支流让舟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又因为扬州商业的繁华,让人们对于这座明清商业之都有了无限的遐想。在文学当中,扬州被构建为一个梦幻之都,郑板桥曾写道:“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这让人想到了庄子梦蝶的故事,这也给扬州蒙上了一层梦幻神秘的面纱。

  扬州是个神奇的地方,作为中国千百城市之一,扬州虽没有长安、洛阳、开封那样在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比起一般城市这里又显得如此著名,在这里死过一个皇帝,断送过一个王朝;在这里又有无数爱国人士抛头颅洒热血,成为满汉民族历史上一笔永远抹不去的血债。扬州的百姓也不甘只是做一个普通人,在天时地利的便利下,扬州本地人和外地人一起,将扬州打造成中国东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历史系教授安东篱就以明清时段的扬州作为研究对象,并在二十年中陆续围绕着这座城市展开一系列研究,人口流动、盐业壮大、水利运转、徽商权势、女性文化……包罗万象。他的著作《说扬州:明清商业之都的沉浮》集结了安东篱二十年研究的成果,力图找寻这座城市的纹理,勾勒出全球化时代之前的明清商业之都。

  扬州从来都不是政治中心,但却始终与政治有着各种联系。天然的地理条件,背靠长江倚着运河,这让扬州成为沟通长江与淮河之间的重要枢纽,在财富积累的同时,扬州也因为这便利的条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清朝后期,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扬州被太平军占领,并在此后两次遭到攻击。虽然当地人们在门上贴着“尊”“顺”字样,但当地士绅依旧举家被杀。扬州的富足令其成了为南京输血的重要枢纽,1854年江南教区的耶稣会士葛必达听说用船运往南京的数百名妇女和儿童,在清军攻击船队时死在江中。城市里食品短缺,人口拥挤,空气恶臭,水被污染,未来得及掩埋的尸体导致了瘟疫的流行。而乡村地区也在清军与太平军的反复攻击中遭到蹂躏,在地方志里大量人民死亡,其中还包括数千名为保护贞洁而死的妇女。文汇阁《四库全书》被焚毁,扬州与北京之间最有名的联系就此丧失。这只是扬州历史上遭遇到的大小灾难之一,扬州虽然数次被摧毁,却又能数次复兴,这也使得扬州具有一种奇特的生命力。

  扬州作为明清商业之都,主要在于扬州是中国盐业贸易最为重要的都市,背靠着两淮盐区沟通两浙盐区,是当时中国盐业的中心。盐业贸易对扬州社会结构和城市文化的特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盐商的存在和行为得到了明显的体现。盐商的财富累积在扬州,进而促进了扬州城的发展,无论是官府主导修筑的水利、道路、桥梁等基础性建设,还是义仓、普济堂、施粥厂、育婴堂、施药局等自发组织的慈善机构,这座城市处处可以见到盐商以及财富带来的影响。

  清代初期,朝廷收入尤其仰赖盐税,在清朝的疆域中,包括扬州腹地在内,农业正处于危机当中,人们首先要回来广泛开垦荒地,才能有未来丰裕的田赋收入,而这时作为以农业为本的清王朝确实除了从盐税、盐商那里筹措资金外别无他法。因此,为了有足够的资金平定诸如三藩之乱等事件,政府动用了盐税和两淮盐商的捐输。

  在清朝初期,盐税极其重要,朝廷一直与两淮的盐商关系紧密。1689年,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其间专门视察了扬州城。此后皇帝四次巡视该城,当地盐商出面以越来越盛大的规模来接待皇帝,向皇帝进献古董和字画,由盐商们供养的剧团来表演戏剧等等。甚至在1705年,盐商们出资在扬州城南边的高旻寺地区修建了一座为了招待皇帝的行宫,盐商们通过招待皇帝得以与皇帝建立私人关系,这就形成了一种纽带,盐商为清王朝的财政做支撑,朝廷为盐商的发展做背书。这也使得清朝在初期,无法靠农业支撑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稳定。盐税在全部收入中的贡献,从1682年的8.87%攀升到了1766年的11.83%,对于一些额外支出,盐税则是作为国库的兜底收入,这种官方与地方,皇帝与民间的合作,等于给扬州城在财富的积累方面开了绿灯,这也让扬州成为各种商人的聚集地。

  在众多商人之中,徽商无疑是在扬州最有权势的,他们与扬州与两淮盐产和市场区域更近,这让他们在参与盐业贸易中更加有力。农业经济对于徽州的百姓来说,虽然有利可图但苛捐杂税让他们感到失望,他们放弃了徽州的土地,来到像扬州这样的城市生活,很多人转向盐业。在明清交际之时,很多人通过盐快速致富,这也让更多的徽州老乡放弃家业,来到扬州淘金打拼。比如书中考察了一个名叫郑景濂的徽州人,通过对他的发家史研究,来说明当时的扬州,其地位不亚于现在的北上广深。作为被家乡大户欺凌,家财尽失的农民,郑景濂下定决心来到扬州谋生,凭借着从边商手中廉价购买的盐引,做起了倒卖食盐的生意,并且很快地就获得了成功,通过在盐业中创造的财富收入让郑家也获得了进入士绅行列的机会。这种以外来人为主的“移民城市”也打造了扬州特有的城市特色,这样扬州的很多习俗与徽州极为相似。

  书中通过对明清时期,扬州最后的辉煌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将扬州这个饱经沧桑的城市展现在读者面前。其实在明清时期扬州并非有那么多自发性的本土文化和风俗,它就像一个大型的移民城市,将江南地区人们的精神与认识汇总在扬州,在经济的大发展中塑造了扬州独有的形象。当然扬州作为以商业为基础的城市,自然除了它蓬勃发展的一面还有被资本和人性欲望侵蚀的一面,这也塑造出人们对于扬州的偏见,以及扬州之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U016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澳大利亚服务器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澳大利亚服务器网联系。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