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文章:澳大利亚选择“抗中”自食苦果
参考消息网9月30日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9月27日发表文章《澳大利亚选择对抗中国。它做得对吗?》,作者是该报中国事务首席记者储百亮与该报悉尼分社社长达明·凯夫。全文摘编如下:
在宣布要“站起来”对抗中国的四年后,澳大利亚正在努力应对政策和氛围的急剧转变所带来的经济与政治后果。这种转变导致澳大利亚与北京的关系陷入了几十年来的最低谷。
澳大利亚向外界展示了世界上较小的国家如何重新定义它与中国的关系,盟友们对此表示“赞赏”。本月,澳大利亚决定购买美国的核动力潜艇。此举进一步深化了这一开拓性努力。但在日益直言不讳的批评人士看来,就在抵制中国的热潮中失去战略重心的风险,澳大利亚也提供了警示作用。
为对抗中国政府的影响力而出台的新法律太过粗泛,使得澳大利亚不断增长的华裔人口受到怀疑,许多人害怕谈论这个话题,即使是与亲戚。
农场主和酒庄老板想知道中国何时会解除对他们产品的封锁——如果能解除的话。澳大利亚政府叫停了中国企业对奶牛场等行业的投资计划,但往往没有给出什么解释。就连一项颇有前途的气候变化科学合作也突然被取消。
一些澳大利亚前官员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会带来更多伤害。澳大利亚不愿公开解释它会如何应对其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将其拒之门外多年的可能性,这加剧了不确定性。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国防部长彼得·达顿关于战争风险不断增加的不祥言论也加剧了不确定性。澳大利亚与美英的新伙伴关系——也就是所谓的澳英美联盟——似乎也会加强对国内安全的关注。
悉尼大学历史学教授詹姆斯·柯伦说:“所有这些宣言带来的连锁效应将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的怀疑,让人猜疑所谓的‘敌人在我们中间’。”
前外交官理查德·莫德说,一个没有明言的担忧是,他们也越来越担心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相较中国而言正在减弱。莫德曾在2017年帮助撰写一份阐述这一战略转变的澳大利亚外交政策文件。
莫德表示,澳大利亚政府官员知道中国可能会对强硬政策作出严厉反应。但他们没有预料到的是该政策对澳大利亚自身可能造成的伤害。
澳大利亚顶级科研机构在6月份表示,它将终止与中国青岛国家海洋实验室中心的合作关系。在澳方做出该决定之前,一名高级情报官员在议会发表讲话,说外国可以利用海洋研究在海战中获得优势。参与研究的科学家表示,他们对这一说法感到困惑,因为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全球海洋趋势,这对航海毫无用处。
许多观察人士表示,澳大利亚政府内部容忍的讨论范围已经缩小,造成了趋同思维的危险。
批评人士指出,对安全的强烈关注降低了澳大利亚对中国的了解,从而增加了政策失误的风险。
澳大利亚“中国事务”组织的创始人琳达·雅各布森说:“我认为人们没有注意到与中国打交道的复杂性。”该组织主办了一系列有关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讨论和研究。在过去一年里,澳大利亚政府大幅削减了对该组织的资助。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